>服务网首页 >新闻资讯 >企业资讯
搜索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200万?

发表时间:作者:小乐

一份高达200万的遗产,竟因老人生前未告及任何人银行卡或存折密码而无法取出!无奈之下,其子女诉诸媒体请求解决。近日,《武汉晚报》便就此事发文,新闻一经报道,如石投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共鸣,反响巨大。

从如潮的关注和舆论中,小乐了解到,很多家庭都面临类似问题,且都不了了之。那么,现在惊人的就不仅仅是这笔200万的巨额财产,更是以此为典型的已然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其背后潜在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使更多家庭卷进“吞钱”黑洞。可以说,这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如何让这类问题不再成为死棋?预防胜于治理。小乐认为,目前,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规避预防这种频频暴露的困境最为合适。

1、建立健全银行弹性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四十条的规定,银行要求储户做公证。即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储蓄机构所在地的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储蓄机构凭以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但这一规定与《公证法》、《物权法》、《继承法》有所冲突,近年来广受诟病,有设置屏障加重储户负担之嫌。如果老人没有立下遗嘱,就必须通过法定继承人来继承,银行要求先办理公证,此举也是要保护合法继承人的权益,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旧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小乐强烈呼吁、期待银行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简化证明程序,减轻储户负担,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

2、树立老人立遗嘱的意识

中国老人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知识,加上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多半老人认为自己还硬朗,不愿直面“身后”事。老人健在时子女提出立遗嘱,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孝不敬。遗嘱意识的薄弱,导致许多老人突然离世,财产还未分配遗交,产生很多家庭纠纷。

所以建议老人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提前立份遗嘱。合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给子女一份“幸福留言”。

小乐还需提醒大家,订立遗嘱要有法律规定的格式及与继承无关的见证人。如果想进行合法公证,可以咨询有关律师和公证部门,经合法公证后的遗嘱,法律效力最强。

3、子女需多与老人交流沟通

子女应多给予老人关爱,尽可能的满足老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让老人获得安全感。老人在世时,子女可以多询问老人关于银行卡遗产等方面的问题,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也好有应对措施,免去很多繁复手续。

另外,老人千万不要乱放存单、存折等银行凭证,或将它们藏得太隐秘。其实,只要不将这些东西与身份证放在一起就行了。最好将银行密码告诉信得过的子女。老人过世后,家属先不要急着注销老人身份证,以备相关手续办理之用。

中国老龄化趋势加快,今后还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社会养老问题。政府、社会、家庭、个人都行动起来,全民养老,让老龄化旅程更和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