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患者的心理及临终护理应对方法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在临终阶段,临终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护理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临终患者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临终患者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临终患者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临终患者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临终患者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临终患者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临终患者亲属都要尽量给予临终患者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临终护理人员应具有真诚、忠实的态度,不将病情全部揭穿,以保持患者心中一点希望,逐步适应现存事实,但也不要欺骗临终患者,坦诚温和地回答临终患者对病情的询问,且注医护人员注意非言语对临终患者病情的言语一致性;经常陪伴在临终患者身边,注意非语言交流,协助临终患者满足心理方面的需要,让其感到并没有被抛弃,是可收到临终护理人员的关心;在与临终患者沟通过程中,临终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主动表示愿意和临终患者一起讨论死亡,在交谈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事实;争取家属的合作,密切观察以防不幸事件发生。
临终患者常需要有机会尽情的发泄或有人帮助他们充分地倾诉内心的愤恨和痛苦,临终护理人员应将临终患者的发怒看成是一种有益健康的正常行为,应该认真倾听临终患者的心理感受,允许临终患者以发怒、抱怨、不合作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快,但应注意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患者自由表达或发泄内心之痛苦和不满,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制止和防卫患者的破坏性行为;做好家属的工作,给予其宽容、关爱和理解等心理支持。
临终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指导和关心,加强临终护理,尽量满足临终患者的要求,使临终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以减轻痛苦,控制症状;对患者的种种不合理的协议或乞求,可适当采取适度的欺骗方法,做出积极治疗与临终护理的姿态;临终患者的协议行为可能是私下进行的,临终护理人员不一定能观察的到,在交谈中,应鼓励临终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尊重临终患者的信仰,积极引导,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