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来历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1.气功的来历: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的《净明宗教录》。由此可见气功这一术语具有道家修炼技术的色彩。气功一词被正式启用的标志和先声: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成立了气功疗养所。
2.气功的内涵:本教材对气功的定义: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上述定义表述了4层意思。第一是表述气功锻炼的操作内容,即调身、调息、调心,通常简称为“三调”。第二是表述三调的操作目的,也就是三调操作应达到的状态,即融为一体,通常简称为“三调合一”。第三是表述气功锻炼在现代学科分类中的位置,即心身锻炼,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第四是表述气功学科的知识类别,即属于技能性知识。
3.中医气功学的相关学科:
(1)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术与气功学术的哲学基础。
(2)宗教:早在数千年前,中医与气功即已从宗教的影响中脱离了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说。
(3)针灸推拿:针灸推拿离不开经络,而经络的发现与气功有直接关系;反之,针灸推拿疗法也能够给气功疗法以借鉴和支持。
(4)体育:气功疗法较注重内在,体育疗法较注重外在。
(5)心理治疗:气功疗法的内涵要宽于心理疗法。此外,心理疗法中病人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6)自然疗法:气功疗法是自然疗法的一部分。
4.气功的起源: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
5.考古发现重点文物:《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篇》等。
6.各个时期气功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1)先秦时期。
(2)两汉时期:此时气功在功法上具体化了,理论也较前丰富。出土的珍贵文物:《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篇》等。东汉初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经中有专讲禅定修持的《安般守意经》,“安般守意”为坐禅时通过专心计数呼吸出入,使精神专注,进入禅定意境。
(3)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著《抱朴子》。菩提达摩创导禅定法,也称“壁观”。
(4)隋唐五代时期:特点:一为在医疗上被广泛应用,许多医学名著都有关于气功的记载;二是传统内丹术开始兴起;三是气功理论体系更加完善。隋唐时期三大古典医著《诸病源候论》(只有导引,无药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5)两宋金元时期。
(6)清明时期。
7.近代气功发展:四套健身气功(一、五、六、八):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8.主要气功流派:
(1)医家气功。代表功: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特点: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贯穿于功法选择、操作、应用、研究等各方面;二是广泛的吸收、学习各家之长,常因临床治疗或养生康复的需要,选用儒、释、道、武诸家的功法;三是一家气功功法众多,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五禽戏(华佗),六字诀,八段锦。
(2)道家气功。代表功:周天功。
特点:强调性命双修,内丹术的形成、发展是其主要成就。
人物、书籍:老子《道德经》:最早的与道家气功有关的文献,该书论述了“天道”“治道”“人道”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专门著作。被推崇为内丹术说理工具。
北宋张伯端《悟真篇》:宣传内丹修炼,张本人也被公认为内丹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3)佛家气功:代表功:禅定,因是子**法,内养功。
特点:以修性为主,强调调心与调息,功法以静为多。
人物、书籍:《安般守意经》
智顗《童蒙观止》、《六妙法门》、《释禅菠萝蜜次第法门》、《摩柯止观》。
(4)儒家气功:代表功:坐忘、心斋
特点:将练功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积极探索适合于儒生儒士锻炼的功法。
人物、书籍:刘安《淮南子》;魏晋南北朝稽康、阮籍;明代王守仁《传习录》。
(5)武术气功:代表功:易筋经、少林内功。
特点:运动量大,动作难度也较大,且刚劲有力,意气力三者结合,力求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人物、书籍:《淮南子》;《庄子》;《导引图》。
9.中医气功理论在气功学中的应用:
(1)用于指导气功锻炼。
(2)用于指导气功养生。
(3)用于指导气功治疗。
10.气功的四个境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积精全神。
11.内丹术的三个要素:炉鼎、药物、火候。
12.四禅八定
理论:其表述方式与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类似。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又名色界定;四定是空无边处定、实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四空定,又名无色界定。
13.止观法门:止即是定(心止一境),观即是慧(思维观察)。
14.武术站桩功法:强调“圆”、“空”、“中”,即架子要圆,意念要空,气脉平衡适中。
15.“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练功常用姿势大致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三类。
16.双盘:头、身、手臂姿势均同自然盘,双腿的盘法是先将左足或右足放在对侧大腿上,然后又将对侧的足搬上来,放在左侧或右侧大腿上,两足心均应朝天。如此,双盘坐两足均不接触坐具。出家人打坐,一般均取双盘。
17.调息:调息是调控呼吸的操作活动,也称炼气,又称呼吸,吐纳等。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呼吸形式的操作,二是出入气息的操作。
18.胎息:有两种解释。一是气息自脐中出入,二是指体呼吸,即遍身呼吸,毫毛呼吸。
19.调心的意念性操作:意守、存想、入静。
20.三调合一的方法:
(1)合并法。是将三调内容先分别操作至熟练,然后再逐步合而为一,包括如下几个步骤:三调分立、三调协同、三调合一。
(2)引申法。是将三调中的任何一调操作至极致而引导出三调合一境界的方法。
21.功法分类:
(1)学术流派分类:医家气功、儒家气功、道家气功、佛家气功、武术气功、民间气功。
(2)动静形式分类:动功,也称外功,以调身导引、全身和四肢的运动为主,所谓外练筋骨皮。静功也称内功,是以默念、存想,吐纳为主,没有明显肢体运动,所谓内练精气神。
(3)三调操作分类。调心为主、调息为主、调身为主。
(4)练习特点分类。导引派、吐纳派、定静派、存想派、周天派。
22.练功要领:
(1)松静自然,准确灵活。松,即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静,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保持心境的安宁。自然,是指法规自然,即意念、呼吸、肢体的活动等都要符合生理自然。准确灵活,,即练功动作姿势的准确,也并非是死板的模仿,而是在保证形式上不走样的同时,要做到不僵,不滞,举止灵活。
(2)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动静结合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动功与静功相配合,二是指在练动功时要动中有静而在练静功时,要静中有动。练养相兼,是指练功与合理修养、调养并重,即练中有养,又练又养,这对于体质较差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重要。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指习练气功要遵循由初级到高级渐进而上的客观规律;持之以恒,是指练功必须长期坚持不懈。
23.练功注意事项
练功前:练前半小时,停止一切剧烈的体育和文娱活动,要做好练功的思想准备,衣服应宽松和体,可做一些松解经络关节的活动,过饥过饱不练功,应选择整洁,幽静的环境练功。练功后:练功完毕,应认真做好收功,练功后不可冷水洗浴、洗手。另外,妇女经、孕、产期不要练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和活动量过大的功法;暴风雨和雷鸣闪电天气,禁止练功;练功治病的患者,应节制或停止房事;患传染病及道德行为不良者,不应参加集体练功。
24.练功反应:
正常反应:
(1)触动反应: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又有掉、猗、冷、热、浮、沉、软、坚,合计称十六触。
(2)疏通经脉反应:如经络跳动,有热流循经流动,大小周天贯通,循经传感翻病等
(3)生理机能反应
(4)练功入静反应
(5)散乱与昏沉:散乱,初练静功的一段时期内,会出现杂念丛生不能入境的状态。昏沉,与散乱相对应的昏昏欲睡的状态。
异常反应:
(1)头痛头胀,耳鸣目眩
(2)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3)心跳加快,心悸怔忡
(4)周身疲乏,肌肉酸麻
(5)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25. 六字诀:六字是口四(属肺金),吹(属肾水),嘘(属肝木),呵(属心火),呼(属脾土),嘻(属三焦)。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对其有记载。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四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26. 八段锦:
站式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27. 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28. 三线放松功:将身体划分成两侧,前面,后面三条线,各线均有9个放松部位,4个静养止息点,练功时自上而下一次放松的方法。(4个静养止息点:中冲穴,大敦穴,涌泉穴,肚脐内丹田处)
29. 真气运行法意念:呼吸注意心窝部,意息相随丹田趋,调息凝神守丹田,通督勿忘复勿助,元神蓄力育生机。
30. 气功疗法特点:
(1)整体性。气功疗法属于宏观调控的整体疗法。
(2)主动性。
 (3)自然性。
(4)综合性。
31.气功疗法使用范围(考得少):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老年病,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溃疡,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疾病,气质性病变,疑难病症。
32.气功疗法禁忌症:主要是精神系统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等重症精神病。此外有此类精神病家族史的精神病高危人群也不宜练功(可诱发精神病);有各种人格障碍,思想和行为怪僻的人也不宜练功(练功出偏可能性大)
33. 常用辩证方法:
(1)八纲辩证(偏重于定性):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症候。气功疗法临床中的动静辩证可归入八纲辩证范畴。
(2)脏腑经络辩证(偏重于定位)
(3)精气神辩证。
34. 因人、因时、因地施功:
因人:因性别、因年龄、因个性、体质、因生活习惯。
因时。
因地:因地域、因环境、因方位。
35.气功疗法的治疗方式:
内练法:是在医师经诊断给予气功处方后,患者自已练功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自已练功的作用是调动自身潜在的康复能力,不借助外力,故称为内练法,它是气功疗法的主要治疗方式。
外治法:主要是外气疗法,有接触和非接触两种方式。也称布气。
36.气功治疗各论:
(1)肺结核。主选功法:疗肺动静功,放松功,内养功。
辩证施功:A肺阴亏虚型:疗肺动静功或放松功为主,辅以内养功,保健功。B阴虚火旺型:疗肺动静功或放松功为主,辅以六字诀,站桩功,保健功。
(2)高血压。主选功法:降压功,放松功,六字诀。
辩证施功:A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头晕目眩,头痛且胀,耳鸣,面赤,急躁易怒,夜寐不宁,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剧,伴胁胀,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功法:降压功,六字决或放松功为主,辅以放松功,站桩功,保健功。B痰浊壅盛型。(头昏头痛,沉重如蒙,胸闷脘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功法:降压功,六字决或放松功为主,辅以放松功,内养功,六字决,八段锦,保健功。
(3)A消化性溃疡。主选功法:内养功,放松功,六字诀。
辩证施功: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连及两胁,喜长叹气,嗳气频频,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甚痛,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
功法:放松功,六字诀,内养功为主,辅以站桩功,保健功。
B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连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甚痛,食后减痛,劳累、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功法:内养功为主,辅以放松功、保健功。
(4)慢性胃炎。主选功法:合五脏气功,内养功,站桩功。
辩证施功:
A脾胃虚弱型。(胃部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甚痛,食后减痛,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欠温,纳呆,清便,舌淡苔白,脉沉而弱。)
功法:内养功或合五脏气功为主,辅以保健功。
B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嗳后痛缓,舌苔薄白,脉弦。)
功法:内养功或合五脏气功为主,辅以保健功、六字诀。
(5)慢性疲劳综合症。主选功法:飘化功,内养功,八段锦。
辩证施功:
A气虚湿胜型。(乏力,休息不得缓解,周身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头痛如裹,纳呆,微恶寒,舌淡苔白滑,脉细而濡。)
功法:内养功,站桩功为主,辅以八段锦,保健功。
B脏腑亏虚型。(乏力,周身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心慌气短,休息不得缓解,腰膝酸软,健忘,潮热盗汗,舌暗苔少,脉沉细无力。)
功法:飘化功为主,辅以六字诀、张桩功、保健功。
(6)失眠。主选功法:助睡功,强壮功,八段锦。
辩证施功:
A痰热内扰型。(失眠,头身困重,痰多,胸闷脘痞,纳呆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

功法:助睡功或强壮功为主,辅以放松功,站桩功,保健功。
B心脾肝肾虚损。(心神失养,虚烦不眠,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慌气短,神倦乏力。食少纳呆,或少腹坠胀,脏器下垂,或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遗精阳痿,舌淡苔薄,脉虚弱无力。)
功法:助睡功或强壮功为主,辅以放松功,内养功,保健功。

 



 

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