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网首页 >新闻资讯 >二手市场
搜索

让老人有张称心养老床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老龄化正以猝不及防的速度侵袭着中国大都市,与之伴随的是养老设施的严重不足。巨大的需求和服务短板同样意味着市场潜力。在“上海市闵行区养老服务国际论坛”上,200多位业内人士形成共识:政策窗口已经打开,养老服务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即将来临,养老医疗、地产、旅游等相关行业亦将成熟壮大,并创造出巨大的就业空间。

  闵行本土企业家沈慧琴对“养老难”有切身体会。她的女儿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可能要负担起7个老人的养老压力,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持续。

  现在,沈慧琴投资的“快乐家园”持有型养老社区项目已完成土地出让,将于年底开工建设。作为闵行“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这一项目建成后将提供1000张高品质养老床位和15万平方米专业养老设施,依照老人照看需求等级不同,社区将分为乐龄公寓、长者公寓、护理中心三种形式。

  闵行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炜介绍,除了持有型养老社区这种由投资企业长期持有的纯养老项目之外,闵行还将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混合型养老社区,建设部分可出售产权的养老公寓、部分必须长期持有的养老和护理配套设施,租售结合,以售养租;在城市化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嵌入型养老护理中心,例如在老小区中利用一层楼面提供日间照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帮助老人就近解决就餐、沐浴、配药等问题。

  上海目前已将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作为上海人口导入大区、老年人增速迅猛的闵行,计划在未来3年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业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的8000至10000套有特色功能的养老床位,将在2015年前陆续开工建设,并着力打造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让每位老人都有一张称心的养老床。

       打造养老“长产业链”

  与欧洲、日本等“银发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国内养老产业目前在项目运营、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康复护理、人员培训等软件上的软肋,远比硬件的缺失更让人忧心。

  “一张进口的失能老人专用护理床要数万元,而国内很少有企业能生产。”这是闵行绿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李侠遇到的现实问题。沈慧琴也表示,“快乐家园”建成后,本打算请德国的专业护理团队负责服务,但对方开出的高昂管理费和培训费让企业难以承受。

  面对困境,闵行区立足长远,从土地、财税、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助力养老产业链构建。其中明确: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养老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使各个主体都能有合理收益、较低风险,基金主要投向闵行区养老社区、产品园区建设,及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

  政府与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边界也将在发展中进一步厘清。闵行区养老服务业推进办公室(筹)专职副主任韩永强说,区内公办养老机构今后将重点为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失能失智等困难老人提供帮助,发挥“兜底”职责,而让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的主角。

  即将于明年投入运营的君莲养老服务中心是国内第一家由医院投资、管理的公立养老机构,是闵行区“医养结合”的重要项目。闵行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宗阳铭介绍,这一拥有500个床位的养老院由医院的专业护理团队提供服务,除了在医疗康复、慢性病防治上具备优势外,还提供理疗、补牙、体检等个性服务。

       实现老有所养的中国梦

  闵行区区委书记孙潮说,发展养老产业算的绝不仅是一笔经济账,实现百姓老有所养的中国梦,才是政府责任所系。“和一般产业不同的是,养老产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温情的产业。”孙潮说,对商人来讲,养老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巨大市场;但对政府来说,养老意味着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实现老有所养梦想的责任。

  在绿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4岁的赵永年老人向记者描述他的幸福生活:早上有车把老两口从家里接来,中心里可以种花、唱歌、聊天、娱乐,吃完晚饭车子再把自己送回家,“就和孩子上学一样”。一个月400多元的管理费换来了自己满意、子女放心。但他也不无忧虑:“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的高龄老人得不到称心的照料。”

  统计显示,目前上海等城市大量增加的主要是“低龄老人”,他们生于1950年代,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目前并不迫切。但20年后,“年轻”的老人也将步入高龄,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有20年的时间来准备应对井喷式、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让老人们都得到一张称心的养老床,压力依旧巨大。


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