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有待加强管理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农村家庭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逐渐减少,已从2011年的9.40亿人下降到2013年的9.36亿人,而新生人口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乡村地区的少儿和老年人抚养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和3.73个百分点;在全国家庭户中,乡村家庭有3个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数达到了710920户,占全国同类家庭户数的60.35%,农村家庭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正逐步成为老龄大国。我国目前的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养老院和有限局部的社区养老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普遍希望采用的现代居家养老生活。为了解决老人居住分散、需求多样和支付能力不高等实际问题,我们应考虑首先搭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系统,并将现代养老分体系纳入现代服务总体系。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为了有效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许多地区在借鉴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如:湖北、河北等地以农村社区为依托的互助养老模式、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多样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河北省针对五保户老人采取的集中供养等。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推进农村地区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在此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开展如下系统工作:
1、建立国家现代养老服务计算机信息中心。
2、社区、街道、单位等建立老年人个人信息及需求信息收集、服务人员登记、管理和与养老服务计算机信息中心联网等工作。
3、国家、社区(单位)和个人建立养老经费个人账户。
4、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和公益养老机构的优势。互助养老和居家养老之所以优于机构养老,成为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者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了农村自身的优势。为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安装应急呼救装置,完善老年人安全管理网络;从农村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中招募养老服务人员,同时调动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老年人群体的积极性,组成专门的养老服务义工队,依靠村民和老年人力量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