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该关注“留守老人”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乡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大量“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多疾病缠身,生活孤独,精神空虚,并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有关专家建议,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探索居民互助、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新路,真正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由于青壮劳力的外出,农村留守老人,大半接替起了本应由青壮劳力承担的农业生产、监护小孩等责任,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的耕种面积不低于1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四五亩。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无形间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生活孤独,精神空虚,是不少贫困山区“留守老人”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人家的房屋焕然一新,但很少见到年轻人,出入家门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很多老人呆呆地坐在自家门前,面无表情。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贫困山区占有相当比例。据了解,贫困山区“留守老人”主要有四种类型: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顾;老夫妇都健在,身体健康,但子女赡养费较少,主要靠自给;老人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料;老伴去世,孤老独居。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祖辈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的典型特征,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留守老人”更是成为特殊群体,其比例将呈上升趋势。关爱“留守老人”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应大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