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面对的困境和应对措施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很多方面发生了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和重塑了家庭的基本结构、赡养功能和人伦关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养老救助工作,推进本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工作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老人和成年子女之间的“赡养脱离”。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半个城镇化”,即职业非农化、栖居城镇化。然而,他们在短期内却难以跨越身份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流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农村青壮年离开了家乡和土地,也留下了老去的父母在夕阳下孤独的身影。农村“留守老人”估计有数千万之众。社会迅速变迁、代际人口居住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拉大,导致“供养—照料—慰藉”的三重脱离,很多农村老人被边缘化。

  家庭养老是指养老支持力主要来自配偶和儿女的养老模式,与此对应的是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的变革方向是养老功能的社会化外移和网络化互助。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互助化成为时代的大趋势,但我们始终要强调,儿女担负的道义责任、赡养责任无论何时都应该坚守。其实,对父母的孝顺作为爱的反哺,也是年轻一代做人成长的必需。

  按照“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做好社会救助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针对不同救助需求,研究分别设定准入条件的专项救助新模式,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低保就业服务对象就业促进机制,加大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就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对农村困难群体的综合帮扶作用,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

  依托社区建构起家门口的养老助老爱老的社会支持系统,或者将成熟可靠的机构养老服务延伸、引入到居住社区中,以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和缺位,这就是居家养老的社区化。关起门是小家—可以享受个人生活的私密和家庭的温馨,打开门是大家—可以获得朋辈的情感支持、社区的生活服务,共享老年生活的快乐,如北京的太阳城、上海的亲和源等,为老年人打造幸福快乐之家。


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