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办养老院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到今天,虽然民办养老院的数量大大增加,但民办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也很高,经调查发现,虽然从硬件上说养老院好建,但为老服务的质量却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养老院看似豪华,它的设施却不是老人需要的,而老人想要的照顾却又得不到,因而,养老服务业急需转变思维。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3亿人口中,60岁以上老龄人已达2亿多,10年以后将超过3亿。老龄化问题将深刻地影响中国。而因国力所限,发展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百姓福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养老产业,包括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政府“集中力量办院舍”,短期内至少在床位与人口比例上能略微改变广州院舍照顾服务的落后局面,然而,这种动辄过千床位的大型养老院舍规划,是否有足够人手为各类失能、失智、有特殊需要的老人提供适切服务,令人担心。

  目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况且,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发展社会化养老,不仅缓解了政府负担,继续保持民生水平的提高,还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内需。

  在老龄化社会,公共财政无法独力支撑整个养老服务,而鼓励家庭、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共同参与。细致体贴的院舍照顾,离不开床位、医疗器械等硬件以及专业的医生、护士等人才。尤其是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只会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提高,人力成本随之水涨船高。为了符合法例要求的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人数比例,同时把运作成本控制在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养老院舍自然趋向小型化。

  “人人老了都要去住养老院”,这话听上去是那么回事,但专家告诉我们,这其实是误导宣传。西方的经验已经证明,90%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这最符合老人的实际需求,中国的情形也是这样。


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