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法照搬国外养老模式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新加坡IMAPAC公司专员曾经就养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问题走访了多家养老行业领军企业,与行业领导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养老产业面对的基于和挑战,做了重点探讨。但国情不同,中国无法照搬国外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进一步的只能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面向养老群体的服务系统与信息平台,目标是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中国养老护理产业的从业者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支付能力不足。老人的支付来源分为自身积累和社会福利两部分。中国80岁左右老人的青壮年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收入有限,未能积累足够财富,而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水平较低,不能提供足额补充,导致老人平均支付能力不足,无法享受市场化机构所提供的舒适服务;
第二,成本不断攀升。由于需要大量护理人员,养老机构成本中最重要的是人力成本,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适龄劳动人口数量降低,另一方面照料老人劳动强度高,社会尊重感不强,必须给予收入补偿才能吸引人才。这些因素导致养老机构成本难以压缩,且随着老龄化发展而不断攀升;
第三,政策支持刚刚起步。政府传统上将养老视为救济性、福利性行业,而非新兴服务业,虽然出台部分支持民非机构的政策,但实际中落实有限,而营利性机构几乎没有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数量非常少。
未来的养老模式将变得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例如,不论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老人都可通过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位置信息,形成物联网。每位老人都具有一个关于其身份的唯一标识,一旦发现健康数据波动或突然摔倒等情况,可在第一时间定位其位置,并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提供帮助。老人身份标识通过公关管理服务平台与医疗系统、社区服务系统互联,老人的就医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可通过平台发布至相应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可根据需求按时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家属和其他公益组织可通过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与养老系统互联互通,家属可随时与老人取得联系或关注老人状况,公益组织可组织相应活动丰富养老人群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