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手段督促解决老龄化问题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老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综合难题,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不仅关系老年人权利保障,也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再过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上升到25%;再过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考验。法律是保护老年人权益、解决老龄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已经颁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其中多为宣示性法律条文,可操作性较弱。因此,应加强对老年法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研究,推进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建设。
老年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法律,并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上升为国家意志,不仅标志着老龄科学研究的重大结论转换为法律,更重要的是,它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全党全社会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总动员令。
近年来,我国老龄问题逐渐呈现老年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解决老龄问题的紧迫性使我们认识到,老年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老年法独立的部门法地位,才能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并为老年法学理论和实践确立相对独立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从理论上看,老年法是独立的部门法。首先,老年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老年关系,涉及老年人的权利义务问题,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特征。老年法律关系的主体必定有一方为老年人,老年法律关系内容具有老年人特殊特征。其次,引起老年法律关系内容变更的原因具有独特性。老年法律关系变更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是其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侵害不仅包括了民事上的违约或侵权,也可以是刑事或行政上的犯罪或违法等。
此外,老年法的内容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结合性。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老年法把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相关的道德规范加以法律化,成为维护老年人权益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这既是法律权威的要求,也是道德约束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