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老年人精神贫困:心理和灵性关怀缺失
时间:2018年11月17日 来源:网络 作者:嘉年乐服务网
标签:
心理关怀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心理状态,促进其疾病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库布勒·罗斯将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为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商讨期;抑郁期;接受期。
当患者进入临终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复健康已毫无希望,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老年人会常想到死亡的迫近,感到死亡的不可抗拒,以忧郁、恐惧、绝望为主要心理特征,常伴有自杀念头出现。
目前,中国城乡地区均缺乏对临终老年人的专业心理疏导与关怀。一方面,许多患者及家属对心理科及心理医生不了解、认识扭曲,认为延请心理医生治疗则意味着患者有精神病嫌疑,大有避之不及心态;另一方面,包括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专业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在城乡均未形成,这就导致无法为临终老年人提供心理关怀。
此外,部分临终老人有宗教信仰的需求,即灵性关怀需求。“灵”有“精神、心灵”之意,属于高层的思想活动。何谓“灵性”?即一个人的超越性追求,即与自身以外的更大力量(上帝、自然等等)的联系,或者又可以理解为信仰、价值体系以及相关的体验。灵性是个人内在力量的源泉,是主观的经验,也是个人生存的意义;而灵性照护是协助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目标、联系人际关系及寻找内在和外在资源,以超越目前的困境。
通过寻找人对生命的意义、人与人或超越者的关系、人的自我整合或寻求超越的资源,以获得心灵平安和力量。临终病人有时会有“我往生后的生活将如何”的疑问,他们十分关心死之后的生活性质及状态究竟如何。佛教关于净土极乐的美妙构想和具体描绘,能给予临终病人十分重要的精神寄托。只有实施宗教的灵性关怀才能满足患者心中的诉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中国有宗教信仰者已超过1亿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癌症临终患者中有宗教信仰者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如对132例晚期癌症患者的调查发现有宗教信仰者59例,占44.70%。然而,国内对临终老年人的灵性关怀基本未开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精神贫困状态,生活质量较低。